muchiangmai 初印象#
Web3 行業普遍遠程的工作方式讓我們天各一方,即便互為網上鄰居,也各自 isolate。然而,無可避免的,人本質上是社會動物,作為加密遊牧者,我們如何創造一種像皮膚一樣貼合自己的生活?
Zuzalu 之後,越來越多人在各地發起 pop-up city。從山海坞稷下學宮回來,對社區生活的向往持續升溫,又被社區的影響力迅速捲入了下一場開發者共居,闖關東後下南洋,從爽朗熱情的東北來到了溫厚親切、氣溫升級的東南亞。
在泰國清邁這座悠閒淳樸又國際化的城市,在護城河環繞的古城裡,組織起了一個無許可準入的開發者大家庭,名為 "muChiangmai"。它是一次為期六週的 "pop-up city" 活動,為開發者和導師提供獨特的住宿體驗,這裡聚集了技術愛好者,是一個跨足全球的社區合作與交流的平台。
一到這兒就覺得 vibe 對了。在 co-working space 裡,白天大家大多安靜埋頭在電腦前,各種 workshop 和 boothcamp 不時在其中穿插,大家便圍在一起傾聽探討。
在此活動中,大家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會議形式,“主辦方” 和 “參會者” 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,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場低強度的學術、技術會議。
在 muChiangmai,課程設置豐富。每週都有各種 workshop,從 Solidity, Cairo Bootcamp 到 AI 輔助閱讀合約,zk 電路,chiquito 等。單次課程大大小小有 60-70 個,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各生態的機會,各項目也得到更多曝光。來自 Starknet Foundation 以及 Ethereum Foundation PSE 等核心貢獻者,以及來自 20 多個國家的與會者,匯聚在這裡,分享各自手中的項目,共同探討著如何更好地建設 Web3。
其中 Shina(來自 CollegeDAO)組織的圓桌討論產生了不少有價值的對話:
What makes a good builder?
- 從生態的角度來說,Taiko 認為 “提出好問題” 是關鍵,首先,得有允許好問題湧現的場所,這就要求有公共討論的空間;其次,提出的問題本身必須清晰,能劃定問題範圍,做好定義。
- 從社區的角度來說,有一個正確的氛圍很重要,社區需要共同敘事、共同想像來引導、啟發和激活成員的創造力。
- 從創始人和開發者的角度來說,Social Layer 認為韌性 (resilience) 和多元思維 (think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 beyond code) 必不可少。viaPrize 認為自驅力、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 (take initiative + communicative + teamwork) 是關鍵。
How should we solve the Real-World Issue?
- 有人腳踏實地認識世界,認為理解人口結構和地理因素是找到關鍵問題的基礎;
- 有人務實,認為創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,留在世界上,才能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;
- 也有人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表示,用公共物品賦能弱者 (empowering the power less),用技術為世界帶來正外部性;
- 對個人來說,Be healthy! Eat well, sleep well (7-9h) 是良好生活的實踐。
舉辦 "pop-up city" 的關鍵因素#
首先是選址。清邁,這座充滿國際化氛圍的城市,成為了理想之地。
「據 Numbeo 網站的 “2023 年最新城市安全排名”,清邁超越東京,位列 11。全球安全指數(421 個城市)中,清邁位列 32,在東南亞國家裡排名第一。清邁性價比超高的物價極大地降低了生活門檻,7 美元一晚的青旅,1.5 美元一碗的炒飯,1.5 美元一杯的咖啡,讓許多處於探索自己的人們,或者周遊世界的數字遊民們,得以放鬆收入支出的壓力,全身心的投入生活或創作。」在數字遊民方面,清邁長期霸榜 Nomadlist.com 第二名,距當地機構估計,至少約有 5000 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字遊民生活在清邁,這也是促使泰國開始著手準備數字遊民簽證的直接原因之一。」
參考:免簽來清邁 來 706 來世界上數字遊民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:攻略與棲居
安全,沒有戰爭風險,而且生活成本低廉,外國人容易入境(在2023年9月25日至2024年2月29日期間,中國護照持有者甚至可以免簽進入泰國,停留不超過30天),這使得清邁吸引了大量人才。
其次,muChiangmai 的成功離不開一群傑出的靈魂人物。 如 Leo Lara 和 Louis Guthmann 等充滿激情和領導力的人物,也有如 Dragan, Shina, Noah, Sandro 等能量滿溢的存在,他們為這場活動注入了高能活力。
與清邁本地文化融合、與 digital nomad 以及華語社區的合作也功不可沒。 每週三大汗淋漓的泰拳 (Muay Thai) 和偶有穿插的泰語課程讓大家逐步融入了當地。今年一起在清邁 706 社區共同度過中秋,許多人甚至有了閩南特色的博餅活動初體驗。
圖:在清邁 706 共度中秋
muChiangmai 的參與成員也是多元化的。 來自美國、中國、印度、泰國、烏克蘭、芬蘭、法國、愛爾蘭、西班牙、比利時、以色列等 20 多個國家的參與者同吃同住一起辦公,專注各自的項目開發,也共享生活,比如泰拳瑜伽泡冰桶、爬山涉水騎摩托、體驗泰語馬殺雞。
遇見的人們#
“AW,ZKP,MPC,EF,Starknet,FTX,etc… 在互聯網上,我們每日接觸的都是各種 buzz word,但這背後都是鮮活的人。”
——Sun
有許多靈魂人物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有機會跟 Starkware ecosystem lead Louis 聊天,熱情又善聽,讓人如沐春風,我也問出了好奇已久的問題:Starknet 為何願意做這麼多自下而上、社區驅動的事?
他則講到,出發點是 Starknet 生態的 Cairo 語言十分難以掌握。為了吸引那些最 Geek、最願意面對挑戰的開發者,讓他們長期留在生態裡,Starknet 選擇用 TCL (tenderness, caring, love) 這樣支持性的社區氛圍留住大家,並且建立穩定、信賴的長期合作關係,形成共同利益基礎。而這次贊助 muchiangmai,也正是因為 Starknet 本就想做開發者共居的嘗試,雙方一拍即合。
圖:Starknet 的全職開發者在過去的一年中增長了 14%
Source: https://www.developerreport.com/
來自印度北邊村落的開發者:一起打泰拳的經歷讓我們熟起來:全村只有他一個人會 coding,全靠上網自學,現在在開發自己的 zkFi 中間件項目,計劃下個月去 Istanbul Devconnect 為項目獲得更多曝光,他通過 twitter 找到了 muchiangmai。每次碰見這樣自學成才的例子都更肯定:這世界上的道路是自己走出來的。
在信息獲取拉平地理差距的時代,這樣一個靠上網自學和社交媒體完全改變自己命運的人,仍然在為獲得土耳其簽證頭疼,可見現實情況是,持有不同護照的人在世界上行走面臨著不同的門檻。
我的同桌也來自印度:電氣工程專業,老二次元,穿著五條悟的短袖,電腦上貼著 One Punch Man,用著以浮世繪為封面的筆記本;從不在飯點吃飯,經常睡在 co-working space 的沙發上,他是 Lambda Class 的 intern,正在做自己的項目 e-sim empowered wallet,也在幫一個 gamefi 平台做開發。
開發全鏈遊戲的英年早婚日本開發者:清瘦內秀,若是跟人家聊生活,對話很難進行到第 3 個回合。跟他對話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聊 AW,瞬間變得滔滔不絕,敲起鍵盤來十指如飛。
寫 defi 策略的台灣 builder:對外為人熱情,對內勤修內在,文筆細膩有質感,說話娓娓道來,對生活有追問和端詳。五年來穩定地更新著 substack,認真對待每一個 request,經由他了解到了 FAB DAO,像是打開了另一個世界。
建設 Herodotus 的韓國開發者:吸引我的是,那天她正在講 keynote,井井有條,循循善誘,節奏很好,有 lecture 的感覺。項目名起得也巧妙,Herodotus 是追溯鏈上歷史的項目,做 L1-L2 儲存證明,沿用了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名字。
來自秘魯的 freelancer:主要在 StarkNet 生態裡做貢獻,Kakarot, Dojo 都有涉足。他幾年前在北京留學學習 CS,走過了很多中國城市,中文說得也相當不錯。
跨鏈橋日本開發者:因迪拜生活成本過高,遷移到東南亞尋找數字遊民社區棲居,通過 twitter 找到了 muchiangmai。
前美國健身教練:因一次登革熱而開始學習 defi,成為了 web3 世界的 adventure。
……
人潮來往,透過太多有趣的靈魂,瞥見了世界上的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。
對於 co-living 的看法#
在為期 1 個月的山海坞和 3 週的開發者社區生活中,我觀察到了:
- 文化和網絡是怎麼形成的,小群體之間的融合:由點對點 —> 組織對組織
- 社區的發展過程,繼承內涵:zuzalu 之後的 pop-up city
長期共居是一種新的交流範式,讓 Web3 從業者有機會建立更長期、更深入的合作關係。與過往的短期活動不同,muChiangmai "pop-up city" 在技術和商務之外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生活接觸面,參與者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投身到 Web3 社區。
此外,在公共生活中,許多人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附近感,找回了鄰里間的熟悉感。在這種公共生活中,人与人之間相互分享經驗,每個人都能嘗試做一些新鮮的事情。
在剛剛好的空間尺度,剛剛好認識每一個成員,你要到達的每個地方都在步行範圍內,我們被這種恰如其分的熟悉承托著,與志同道合,有著共同目標的同輩之人使用同種語言(speak the same language),幾個朋友往地上一坐就能開啟一種聚會,而這種友誼會持續一生,我們享受這種 “觸手可得” 的群居生活。
恰好的時間長度,你不用 fomo 沒有足夠時間認識每一個人,你總有機會自然而然地與任何人創造共同回憶。比如,坐在一張沙發上、從未有過對話的同桌問你要 keynote 筆記,於是自然而然加上了聯繫方式;比如手持酒吧裡買的椰子,坐在 Leo 摩托車後座,在古城夜色裡一路狂奔;和來自 6 個國家的人一起面對面坐在一輛昏暗的 tuktuk 裡,車外還掛了兩個人,場面一度十分南亞。
越來越多的 pop-up 社區在世界各地湧現,長周期的共同生活帶給人們更多社交和創造的機會。這種模式或許會在未來成為 Web3 從業者建立關係的新範式,同時也為新技術孵化和迭代提供了的純粹土壤。
將來舉辦開發者社區活動需要考慮的問題#
dev community 選用何種形式舉辦,取決於目標。
在開發者社區中追求明確的項目的投入產出比較困難,但也有跡可循。
- 最為直接的指標是:活動成本,參與者數量,誕生的生態項目數量;
- 需要長期跟蹤的有:長期項目轉化率,開發者留存率。
從 VC 的角度來說,辦 dev community 更多是為了品牌建設和深度視野。hacker house 是非技術背景的 VC 從 0 開始建立 dev network 的抓手。不必用數以月計的 dev co-living 如此重的形態(成本高達 10 萬美金),2-3 天目標明確、強度更高的 hackerhouse 足矣。
在開發者社區裡孕育出的項目類型也有其局限性,它適合早期的開源項目,讓開發者有發揮空間,參與社區構建。這些項目大多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,所以更需要社區。
這些項目適合的領域也比較局限:比如面向開發者 (chiquito),公共物品。但轉化為長期項目的比例不高。至於開發者留存問題,可靠的留存方式基於共同的利益基礎 + 長期友誼 + 資金支持。
從公共物品社區的角度來說,如果追求改善從業者的生活狀態;追求生態和開發者之間更廣泛且深層的鏈接和長期關係;追問人類作為社會動物,未來生活何以可能等等更加 “務虛” 的目標,那麼 pop up city 是一種好的實踐。
對 hackathon 的看法#
參與和舉辦 hackathon 的價值也值得深思。hackathon 不僅是一場競技,更是一次學習與合作的機會。
事實上,因不在商業環境中誕生,2B 和 2C 項目的 PMF 無法考證,少有 hackathon 項目走到商業化閉環階段。
而在 muChiangmai 這樣的活動中,人們不僅僅是為了獎金而參賽,更是為了體驗、為了找到合作夥伴、為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。這種 "hackathon 與 dev 社區結合" 的理念,或許正是 2 dev 的 Web3 項目成功的關鍵之一。